您好!欢迎来到台州市金属材料流通行业协会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钢市点评

“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钢铁“走出去”的机遇分析

发布时间: 2015/9/8  浏览次数: 689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资金紧缺、环保压力增大等诸多挑战,亟需新的发展和转变。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给钢铁行业未来发展尤其是“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利用这一战略,对新常态下的中国钢铁具有重要意义。

1 “一带一路”战略基本内容

1.1 概念由来

自2013年9月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多次提及构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2013年9月哈萨克斯坦: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2013年10月印尼: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5月亚信峰会: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014年11月互通互联伙伴关系对话会: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2 “一带一路”路线图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带一路”是开放性的,并不设具体范围。目前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些国家的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在“一带一路”沿线上,不同区域表现出的热度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最热的区域是东南亚,他们最期待和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中亚和南亚紧随其后,他们最热衷和中国做贸易;而欧洲最关注的是中国的海外投资。

随着合作深入,“一带一路”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在这条经济走廊上,2014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达到1.12万亿美元,占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而未来10年,这个数字将翻一番,突破2.5万亿美元。数字翻番,带来的是更大的市场空间、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的合作领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

1.3 “一带一路”发展愿景

习近平于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首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认为国与国之间应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基本指明了国与国间“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方向。

从国内来看,“一带一路”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经济不均衡、发展格局日益强化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情形下,统筹国内区域发展,实现东部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增强,西部经济实力不断扩大的战略选择。

总体来讲,“一带一路”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如何更好地实施,还面临诸多挑战和潜在风险。

2 “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钢铁“走出去”的机遇

“一带一路”对我国钢铁“走出去”的机遇主要表现在资源开发、优势产业转移、钢材贸易争端解决、技术和装备输出等方面。

2.1 资源开发

“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铁矿资源十分丰富,但铁矿作为大宗商品,对交通运输条件要求高,一些国家现有交通条件不能满足运输需求,导致铁矿开发缓慢。

“一带一路”明确指出要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这将对开发这些国家的铁矿资源带来机遇;“一带一路”还将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这也将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铁矿开发提供金融支持;“一带一路”还提出以人文交流为纽带,这将加深中国对沿线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有利于中国企业到国外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及运营。

2.2 优势产业转移

“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钢铁生产成本较高、规模较小,而且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落后,“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必然带动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会带来大量钢铁需求。

钢材、水泥、玻璃等在国内已属产能过剩行业,但在世界上还是短缺的,“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是必然需要,因此可以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利用当地巨大市场需求,将国内过剩产能转移到海外去,把已经固化产能变成新的投资。

2.3 钢材贸易争端解决

近年来,包括美国、欧盟以及东盟等国频频对中国的钢铁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2014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共计97起,涉案金额达104.9亿美元。其中,涉及钢铁和钢铁类产品案件最多,全年累计27起,占贸易摩擦案件总量的27.8%;涉案金额23.2亿美元,占总涉案金额的22.1%。2015年上半年,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钢铁行业发生贸易摩擦59起,涉及钢筋、镀锌板、热轧钢板、无缝钢管等各个种类的钢铁产品。

2014年中国钢材出口总量创历史新高,达9738万吨,但也仅占钢材产量的10%,未来出口压力巨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钢材净进口国占70%以上,是我国钢材出口的重要目标市场。除钢材直接出口外,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建设,将带动钢材间接出口。

据估计,每亿元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大约能够拉动钢材需求0.33万吨,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高铁2.6万公里,需要消耗约8580万吨钢材。此外,能源产业链建设将会带来大量油气管钢材需求。

2.4 技术和装备输出

“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是打造能源通道,必然带动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能源基础设施相关的燃煤、燃气设备出口,工程基建需求将在国际市场放大。在油气管道建设上,我国已经形成西北、西南、东北、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包括中俄、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海上进口通道。

重大装备“走出去”,高铁与核电又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整合行业资源,采取合资、公私合营等投资运营方式,为有需求的国家提供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建设、装备供应、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

3 “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钢材需求分析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尚无明确说法,根据相关报道和统计,共选定71个国家,包括东北亚5国、中亚5国、独联体6国、中东欧17国、东南亚11国、南亚8国、西亚北非16国以及太平洋沿岸3国。

根据国际钢协2014年统计年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钢材净进口量、市场需求量(大于50万吨)和人均钢材消费量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出31个具有钢材消费潜力的国家,并按照钢材市场规模进行排序。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和世界银行《2015年全球经商环境报告》,对上述31个具有钢材消费潜力的国家分别在政府工作效率、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宏观经济环境、营商环境、科技水平、技术创新等十个方面进行加权评分,综合计算出上述国家的投资指数,并对可投资的国家进行排序。

“一带一路”战略主要包括中蒙俄经济带、新亚欧陆桥经济带、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海上战略堡垒等四条线路。根据沿线国家的2013年钢材净进口量、市场需求量和人均消费量数据整理分析,对梳理出的31个具有钢材消费潜力的国家进行排序(见表1)。

 

从市场规模来看,31个国家的市场需求量共计2.55亿吨。其中,需求量超过1000万吨的国家有8个,分别是印度、泰国、伊朗、印尼、沙特、越南、马来西亚和波兰,占市场总需求量的72.9%。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是印度,需求量为8143万吨,占市场总需求量的31.9%。

从人均钢材消费量来看,消费量超过300千克/人的国家有7个,分别是阿联酋、捷克、科威特、阿曼、沙特、马来西亚和以色列。剩余24个国家中,消费量在100-300千克/人的国家有13个,分别是波兰、泰国、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伊朗、黎巴嫩、约旦、克罗地亚、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越南、老挝和伊拉克。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钢材消费量超过100千克时,将进入工业化阶段,钢材需求激增,具有较大的钢材消费潜力。

从净进口量来看,31个国家的净进口量共计7660万吨。其中,净进口量超过200万吨的国家有12个,分别是泰国、印尼、沙特、阿联酋、马来西亚、伊拉克、埃及、波兰、伊朗、孟加拉国、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占市场总净进口量的83.1%。泰国和印尼净进口量分别是1436万吨和1164万吨,分别位居前两位。

从各国投资环境看,以下国家投资钢铁项目可予以重点关注:马来西亚、沙特、泰国、哈萨克斯坦、印尼、菲律宾、越南等国。从投资指数看,需求超过1000万吨的国家中,印度(指数排序第17位)、泰国(第9位)、伊朗(第22位)、印尼(第10位)、沙特(第4位)、越南(第18位)、马来西亚(第3位)和波兰(第13位)值得关注。

4 我国钢铁“走出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钢铁“走出去”主要体现在铁矿资源开发、海外建厂和钢材出口三个方面。

4.1 “走出去”现状

第一,资源开发。近年来,由于国内资源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国内企业加大了“走出去”进行资源开发的步伐。据统计,2006-2014年中国各类企业海外铁矿权益投资累计超过250亿美元,参与了至少35个大型海外铁矿项目的勘探、设计和建设。

截至2014年,中方涉矿项目探明和控制储量约为980亿吨,获得规划权益矿产能合计2.77亿吨左右,占参与项目成品矿总产能5.26亿吨的52.67%。2014年,中国海外权益矿产量7300万吨左右,仅占全年进口量的8%左右。而日本每年海外权益进口铁矿约7400万吨,占其全年进口铁矿量50%-60%,相比之下,中国差距巨大。

第二,海外建厂。我国钢铁企业海外之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没有停止。我国钢铁海外投资项目的特点是:单独工序钢铁项目多,全流程项目少;海外钢铁冶炼项目多配套矿山资源开发;拟投资项目多,实施困难大,搁浅多(见表2)。

 

第三,钢材出口。2014年,我国出口钢材9378万吨,同比增长50%,创历年新高。2015年上半年,我国出口钢材5251.9万吨,同比增长27.87%,预计2015年我国出口钢材有望突破1亿吨。

从出口目的区域来看,亚洲6318万吨,占67.4%;欧洲883万吨,占9.4%;北美洲719万吨,占7.7%;非洲691万吨,占7.4%;南美洲687万吨,占7.3%;大洋洲79万吨,占0.8%。

从出口目的国来看,2014年我国出口钢材超过200万吨的国家13个,占出口总量的57.8%。韩国、越南、菲律宾、印度、泰国位列前五位,分别占出口量的13.8%、7.1%、5.1%、4.1%和3.9%。

从出口品种来看,以板材、棒线材为主,其中:板材出口4367万吨,占46.6%;棒线材出口3086万吨,占32.9%;管材出口1006万吨,占10.7%;角型钢出口460万吨,占4.9%;其他钢材出口459万吨,占4.9%。

4.2 “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具体问题如下:

一是缺乏海外投资经验,对国外法律政策和投资环境了解不够。钢铁厂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是一项持久、艰苦而科学的工作,切忌不顾主客观条件一哄而上,盲目投资。

二是缺乏总体战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很高,但从全局看缺少统一规划,导致各企业多头对外,互不沟通,独立行动,不但影响中方形象,更使整体利益受损。

三是控股欲望过强,片面追求独资或控股。中资企业追求对合作企业的“话语权”是必要的,但全部独资或绝对控股不仅加大投资成本,而且不利于分担风险。

四是投资方式单一,仍以直接要素投入为主,资本运作较少。目前“走出去”主要方式是设立独资公司或合资公司,以资金、设备、原材料等直接要素投入为主,而兼并收购、控股境外企业等以资本运作方式为主的投资较少。

五是高级人才缺乏,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境外投资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高的跨国经营高级管理人才。

5 “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和应对策略

5.1 面临的风险

尽管我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教训也很深刻,必须充分认识到“走出去”的风险。

一是政治风险。该风险有突发性、强制性和难以获得补偿的特点,在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难以应对;此外,该风险甚至可能威胁“走出去”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二是法律风险。东道国的法律政策规范并制约着项目的每一步进展;相对于法律政策给予的优惠承诺,其连续性、稳定性更为重要;此外,一些欠发达国家,经常会出现“没钱就走不动道”现象。

三是劳工风险。部分国家强大的工会组织以及倾向明显的劳工保护政策,使中国矿业海外投资项目的推进步履维艰,如限制外国劳工、劳工最低福利标准制定等。

四是环保风险。要强化环保意识,许多国家环境保护门槛日益提高,造成投资项目运营成本增加,另外环保审批也费时费力,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五是文化融入风险。由于中国与项目所在国文化差异,可能导致项目在当地社区受到排挤等,影响项目安全、稳定建设及运营。

六是项目自身条件风险。许多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上不重视前期尽职调查,导致后续项目推进时产生一系列问题。如一些铁矿项目,资源条件与最初了解的情况相差很大,造成生产成本上升;还有一些项目选择时,只考察了项目本身条件,而没有关注项目配套的供水、供电、运输等条件,造成后续项目推进困难。

5.2 应对策略

第一,项目条件与政治环境相结合。投资者需结合项目条件,并充分考虑所在地的政治环境是否稳定、与中国外交关系是否良好等因素。

第二,政府和企业“分工与协作”。主要指政府和企业(国企)需要分开,企业运作应更加市场化。

第三,充分的尽职调查与恰当商业模式相结合。尽职调查应涵盖政治立法体制、外商投资法律政策、环保政策、社区劳工等方面;典型商业模式包括首先在境内组建合资合作投资主体,然后境外资本运作收购矿业公司或直接购买矿权。

第四,本土化原则。劳动用工、合作伙伴本土化,收购中留住关键的本地业务能力、本地团队及客户等。

第五,注重履行社会责任。融入社区、注重环保、依法纳税、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第六,加强软实力建设。企业“走出去”,不缺资金,缺的是团队、经验和渠道。

6 结论和建议

6.1 “走出去”的关注重点

综合分析“一带一路”沿线31个国家钢材需求量、人均消费量、净进口量和投资指数相关数据,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时,可重点关注以下10个国家的钢铁项目(见表3)。

 

根据2013年钢材进口量排名前30位国家排序,并考虑国家钢材出口政策导向,结合排名前30位国家的分品种进口情况,建议重点开拓出口的国家为:韩国、泰国、越南、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伊朗等10个出口国。

6.2 “走出去”的建议

钢铁企业“走出去”需要更新观念,以现代化的视野、本土化的运作、国际化的标准来实现多元化的输出;创新模式,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包括股权合作,矿权合作,需要灵活管理,派人参与或授权对方;加强合作,包括中资和外资企业合作,国有和民营企业合作,钢企和相关企业,包括金融、海运、港口等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同样也有相当多的历史纠葛。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存在着多个大国的利益切割,介入俄罗斯、美国和欧洲在中亚、南亚的势力范围。因此,要加强研究选择方案。钢铁企业“走出去”应以合资为主,其次考虑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合资有利于企业快速熟悉环境,有效降低经营风险。跨国并购可利用已有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降低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学习到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战略联盟有利于开拓新市场、提高行业地位、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对于国内的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与境外市场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少,信息较闭塞,因此虽然很多企业有“走出去”的愿望,但由于缺乏对境外市场情况的详细了解,无法付诸实施;一些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也出现了因为不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经营规范,导致海外项目进展不理想的情况发生。对此,我国企业应充分借助各类中介咨询机构的沟通联络桥梁作用,及时了解所需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信息,降低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

6.3 小结

“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钢铁企业“走出去”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如何落实仍需结合投资国的宏观环境和项目的具体条件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综合考量,而且“走出去”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需要更新观念、创新模式、加强合作,用现代化的视野、本土化的运作、国际化的标准来实施,才能实现多元化的输出,最终达到企业、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多方共赢。

资讯动态
· 公告通知
· 市场动态
· 钢厂快讯
· 钢市点评
· 协会新闻
· 媒体报导
· 综合咨询
市场分析
行情快递

友情链接

 

首页  |   协会概况  |   资讯动态  |   金属市场  |   会员企业  |   市场行情  |   政策法规  |   资料下载    |   电子会刊  |   招贤纳才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09052805号 Copyright © 2005 - 2024 sz-steel,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台州市金属材料流通行业协会
招商热线:0576-88527671 广告投放热线:0576-88527671 地址:台州市椒江区红星美凯龙大桥店东大门15栋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