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卖出白菜价“触网”能否度寒冬
发布时间: 2015/7/28 浏览次数: 601 次
7月23日,宝钢集团旗下钢铁电商平台欧冶云商西部分公司在成都高调挂牌成立。钢铁沦为白菜价后,行业标杆宝钢也坐不住了,开始主动“互联网+”,并迅速布局全国。成立仪式上,几乎聚集了川内所有的钢铁贸易商。而与这一热闹场面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钢铁行业正面临的“寒冬”。“触网”已经成为不少钢铁企业的选择。除宝钢外,鞍钢、攀钢等都相继建立了电商平台,各路资本也开始涉足钢铁电商。四川钢企将被“互联网+”改变吗?
钢铁业“过冬”先打破多级分销体系
和在淘宝购物流程一样,用户只需打开欧冶云商,鼠标点击所需钢铁产品,下单、结算,然后坐等送货上门。
在世纪联发采购经理胡东看来,这样的尝试一是省事,“包括物流和加工环节,我们都不再需要操心,都由电商平台自己去整合”;二是省钱,“减少中间环节更节约成本,仅物流这一项就可以省20%”。
今年1-5月,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165亿元,亏损面为39.6%,同比增加5.9个百分点。“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生产经营严重亏损,现金流量锐减,二是资金链越来越紧张,资金周转压力剧增。”四川省钢铁协会副会长李永健坦言,传统钢铁大省四川,情况尤甚。2014年攀钢集团出现较大亏损,亏损达30亿元。今年1-5月,达钢集团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6.53亿元,同比下降25.56%。
如何度过“寒冬”?“必须消除钢铁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环节,实现扁平化和去中间化。”李永健说,传统钢贸多级分销体系,从钢厂到代理商、中间商、服务商到终端企业,需要周转好几次,效率非常低。
业内看来,电商能带来改变。“‘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钢铁行业改变商业模式带来全新机遇。”李永健说,大家都视其为下一个风口。
电商平台兴起流通不再依靠倒差价盈利模式
站在风口,谁都想飞起来。
攀钢集团成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源清楚记得,两年前国内的钢铁电商还不足20家,如今已近300家,不仅有钢企自建的电商平台,还有钢贸企业建立的电商平台和行业网站为主的第三方交易平台。
就在20多天前,攀钢集团投资10亿元打造的b2b第三方电商平台――积微物联正式上线,这也是我省钢铁企业自建的首个电商交易平台。上线不到一个月,成交量突破15000吨。
在陈源看来,电商带来更多客户,也让钢铁供应方第一时间获得相关数据,“从而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生产销售计划,提升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
欧冶云商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斯立民介绍,欧冶试图重构钢材流通领域全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实现钢厂、钢贸商、终端用户的供需完全透明化,同时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实现物流、加工、仓储的高效运行。
争相入川的,还有各钢贸商搭建的电商平台。再过不久,五矿发展旗下的鑫益联钢铁电商平台就将在成都成立分公司。
此外,拥有大量客户资源的行业网站,也对抢滩四川市场表现得尤其主动。目前,已有找钢网、网银钢铁等行业网站建立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在四川布点。
“钢铁电商平台的兴起,最重要的就是改变过去钢铁流通单纯依靠‘倒差价’盈利的生存方式。”在斯立民看来,电商只是“互联网+钢铁”的第一阶段,能为钢贸提供线上交易融资、线下仓储加工、物流的对接等多个盈利点。
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电商平台,都给钢企提供了更多“触网”机会。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钢铁电子商务钢材销售量占重点企业销售量的10.6%。
仅有电商平台还不够要从生产商转型为服务商
四川钢企也加快了“触网”步伐。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仍有部分企业持观望态度。“做电商需要垫付大量资金和金融支持,具有很大风险。”成都一家钢企负责人说。
虽然已是欧冶云商的合作伙伴,但程嘉物流总经理程国锐却表示,家用电器可以放心在网上购买,而对于大宗生产资料的采购,他仍有疑虑:“存在贴牌生产情况,线上交易,货源质量更加难以保证。”
“大家有顾虑很正常,四川钢铁电商毕竟才起步不久。”李永健说,要真正消除企业顾虑,还得弄清楚另一问题――“互联网+”,除了网上买卖钢铁,到底还可以“+”出什么?
在陈源看来,互联网向钢铁产销链条进行渗透,钢企可逐渐实现生产、仓储、加工和物流环节的智能化,减少人力、物力投入,加快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未来金融服务、综合物流都将进入积微物联,攀钢集团意图打造“综合性电商服务平台”。
欧冶云商也提出利用平台创造附加价值,通过“一网通”金融服务、行业大数据、技术服务等,从单纯的生产商转型为服务提供商。
“不管电商、还是参与者,处在‘互联网+’的风口,就应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李永健分析,未来钢铁行业对互联网的深度理解和应用,将积累大量“互联网+”运营经验及技术,部分钢企、钢材流通商和电商平台还可以借此优势,向其他企业提供整体的“互联网+”解决方案,使非钢产业逐渐成为企业的新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