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出口+转型:寻找自贸区的“钢铁”机会
发布时间: 2015/5/21 浏览次数: 585 次
自2013年国家建立上海首个自由贸易区后,2014年国家又集中批复建立广州、福建、天津3个自贸区,形成东部沿海自贸区群。业内人士指出,国家自贸区的集中建设将有利于钢铁行业,特别是利于钢铁制造的转型升级。分析师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自贸区的建设或将打破传统的钢贸模式、制造模式,将降低钢铁企业的商业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国内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具有指导意义。”
然而,相较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规划对河北地区的产能带动,自贸区对钢铁行业的刺激并没有行业预期的大。分析师认为,“自贸区发展只是给了更多钢铁企业走出去的机会,通过自贸区可以把自己优势的中高端钢材出口,同时也可以很便利地实现高端钢材的进口,减少了中间的操作成本。”分析师强调,自贸区更多地倾向于进出口操作,而非涉及到产能布局的调整和钢材下游消费的增加。“目前自贸区对国内整体钢铁行业影响有限,不过,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到位,钢铁行业在自贸区会得到更多发展空间和机遇。”分析师说。
钢铁进出口将获益
3个新自贸区已经确立。2015年4月21日,在广州南沙区、天津港片区、福州马尾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挂牌。
无论是从国家战略规划的制定,还是从区位特点分析,此次新建立的3个自贸区各有侧重。而且不难发现,围绕现有的4个自贸区,都分布着各有特点的钢铁企业。那么,自贸区到底对钢铁业有多大吸引力?
分析师指出,近年来由于钢铁行业的持续低迷,钢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对传统的钢贸行业及制造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国内各大钢材贸易区纷纷关闭,国内钢材贸易商数量大幅减少,而近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钢铁电商纷纷崛起,这更是对所留下来的传统商家形成生存威胁。分析师强调,“自贸区可以将钢铁贸易、运输、制造、仓储整合为一体化,降低之间的商业成本,并依托国家“互联网+”的经济政策,发展平台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这对国内外钢材的流通、制造,以及出口将带来量的提升,对国内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具有指导意义。”
分析师认为,“总的来说,自贸区是对制造业和服务业推出的开放和改革,自贸区的建成会促进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的限制,直接促进贸易区内成员之间的经济往来;同时促进区域内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资本积累的增加。”分析师分析,“自贸区会增加我国建筑钢材的出口,减少进口量”。这首先要看我国钢材对外贸易的一个现状,一方面,我国钢材进口受到国外低价钢材进口资源的冲击,自贸区建设将使成员之间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进行对外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我国民族产业,增加国内钢材的消化;另一方面,我国钢材出口越来越多地遭到反倾销,自贸区的建设有利于减少成员之间的关税和壁垒,促进我国钢材产品的出口。同时因成员之间经济合作增加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将增加钢材的出口和内销。
分析师表示,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国内钢铁行业形成的影响主要在加工贸易方面。由于自贸区内关税将降低或取消,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发达国家较为低廉,这将有利于国际大型加工企业扩大在我国的业务范围,对钢材资源的国内与国外流通、加工、贸易都将带来量的提升。
间接拉动钢铁产业发展
上海自贸区自诞生那天起,就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资料显示,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已经设立了各类企业12288户,发展势头良好。
然而,上海自贸区的蓬勃发展并未给中国的钢铁行业带来直接的利好。前宝钢股份董事长何文波曾公开表示,就目前情况看,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钢铁行业影响不大。相关钢材价格指数显示,从2013年11月开始,我国钢材价格开始呈现整体下滑趋势。钢铁PMI指数也长期处于荣枯线以下。换句话说,上海自贸区看起来并未给整个中国钢铁行业带来发展的新推力。而分析师也指出,“自贸区的发展和具体的钢材品种没关系。举个例子,它只是相当于建设了一个高级的公共区域,在这个区域里,没有关税壁垒,可以自由买卖而已。对于进出口钢材的产量,则会有增加的推动力。具体量化指标,则无法测算。”
分析师进一步表示,“如果从单纯针对钢铁的政策来看,似乎并没有特殊方面。对钢铁行业来说,更多的则是有利于加工企业的进驻,同时降低资金成本。这方面宝钢的一个案例可以作为参考。去年,宝钢浦东国贸提入7000万元跨境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完成首笔跨境业务。此笔贷款税费后成本在4.17%,远低于当时国内人民币6.15%的贷款利率。由于自贸区的定位是放在大宗商品上,钢铁业作为大宗的一个代表,可以拥有一席之地。”
不过,有专家分析指出,“自贸区集合了钢铁电商和贸易进出口的双重优势,有利于钢铁企业做在线交易时,享受到自贸区在税收、金融和资金方面的优惠政策,会缓解钢企的资金链紧张问题,间接拉动钢铁产业发展。”
分析师则表示,京津冀一体化与东部沿海自贸区相辅相成,但又有所迥异,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由于基础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的逐渐完善,将推动京津冀地区钢材的需求量,对目前钢铁行业去库存化有着推动意义。分析师解释,“总的来说,京津冀一体化,将趋向于刺激国内钢材的需求,拉动内需,而自贸区的建设更趋向于国内高端制造业,加强国内外的钢材流通,刺激国内钢铁行业走出去。”
自贸区强调制造业转型将利好钢铁业
国家对自贸区的期望是在制造业转型上,而通过制造业的升级,大量需求钢铁的行业将会复苏,钢铁行业有望迎来新的机遇。
近期,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刚表示,自贸区的成立对制造业的利好有两点:一是,加大了制造业放开领域的行业预测数量。以上海自贸区2014版负面清单为例,与2013版相比,在制造业上的放开力度明显加大。这符合我国提出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要求。取消的14条管理措施中,有7条涉及制造业,包括取消对投资400吨及以上轮式、履带式起重机械制造的股比限制。此外,在放宽的19条管理措施中,涉及制造业的有9条。二是,更加注重制造业产业链延伸。鼓励企业向产品的研发、设计、营销和品牌等产业链高端环节进军。与制造业领域相关的14条措施中,有5条涉及到产品的研发设计。“与制造业相关的产业链中,相当一部分都与钢铁业有关,可以说,钢铁行业完全有机会在制造业转型中得到发展机遇。”分析师说。
以上海为例,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钢铁贸易中心之一,也是国内最大的钢铁集散地。曾牵头负责编撰《上海钢铁贸易发展研究报告》的上海市钢贸商会战略与管理工作委员会主任任庆平曾公开表示,上海钢铁贸易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作出较大贡献。上海有近万家钢铁贸易企业、300多座钢材仓库、100多家钢材加工中心、60余家钢材交易市场,其中最大的一家,驻场的钢铁企业和钢贸企业达到1200多家,最小的一般也有100~200家。钢材贸易还为物流、金融行业带来巨大商机。上海的钢铁贸易业每年可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2000亿元以上的融资,所需的物流折合超过400亿吨公里。
上海申花钢管有限公司总经理巩宏良认为,自贸区强调制造业转型对钢铁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今后钢铁产品的延伸加工贸易可以在自由贸易区进行。巩宏良说,“企业除了生产各类钢管外,还可以进行钢管的延伸加工,为国内外的重大建设工程承接钢结构件制作。这些产品都是用钢材等金属进行加工的,今后钢铁产品的延伸加工贸易可放在上海自贸区里进行,直接用于出口贸易。”
分析师认为,在自贸区建设发展方面,自贸区内将建立贸易、运输、加工、仓储等一体化服务平台,且将繁杂的各项工商登记制度集中受理,化简受理流程,方便各方商业进驻。而国家自贸区的集中建设将有利于钢铁行业,特别是钢铁制造中贸易到用户终端的转型升级。
各大自贸区特点
上海:金融服务最吸引人
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年多以来,钢贸商对其前景看好。他们认为随着自贸区的成立,无论是国际资金还是国内资金都会向自贸区流动,使之成为资金的“蓄水池”,而资金又可以对接到自贸区内外的金融市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体经济需求,也利于增加实体企业融资渠道并降低融资成本。缺乏资金的贸易商能有更多的渠道筹措资金,摆脱当前困境。
天津:跨境金融物流港
作为北方首个自贸区,天津的战略定位将挂钩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学习和复制上海经验基础上,将重点摸索天津特色,包括用制度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借“一带一路”契机服务和带动环渤海经济,突出航运,打造航运税收、航运金融等特色。
随着方案的逐步落地,大宗商品国际贸易的流通环节和流通成本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缩减。据报道,在物流服务方面,天津海关已表示在海关监管制度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天津自贸区将实施的保税货物自行运输制度,由于企业可以自行选择符合条件的运输车辆,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流通成本;再如,天津海关鼓励自贸区企业试行集中汇总征税,这将有效缩短国际贸易业务的业务周期。
福建:对台贸易新平台
福建自贸区与其他自贸区最大的不同就是推进对台投资贸易自由与培育平潭开放开发新优势两大块,其中深化两岸合作是最重要的任务。在对台投资贸易方面,钢铁企业积极探索闽台产业合作新模式,具体有三个方面的合作,一是合作研发创新,二是合作打造品牌,三是合作参与制定标准。通过具体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台湾地区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自贸区内积极发展。